一
世間的問題,極復雜的原可以用極簡單的事例加以說明。一位叫阿克頓(1834-1902)的英國歷史學家講過一個分粥的故事,可以給從事企業管理的人士一些感性的體悟。
有七個人組成的小團體,其中每個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的。他們沒有兇險禍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們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過制定制度來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要分食一鍋粥,但并沒有稱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試驗了不同的方法,發揮了聰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制度一: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事宜。很快大家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換了一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頓的結論是:權力會導致腐??;絕對權力絕對腐敗。
制度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樣等于承認了個人為自己分粥的權利,同時給予了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粥的機會。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飽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饑餓難挨。大家認為這種辦法造成了資源浪費。
制度三:大家選舉一個信得過的人主持分粥。開始這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還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墮落和風氣敗壞,還得尋找新思路。
制度四: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監督委員會常提出各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分粥完畢時,粥早就涼了??梢?,如果制度效率不高,就要吃涼粥,就要影響當初制定制度時所想達到的那個目的。
制度五: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后一個領粥。令人驚奇的是,在這個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就像用科學儀器量過一樣。每個主持分粥的人都認識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確定無疑將享用那份最少的。
好的制度渾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簡潔又高效,令人為之感嘆。
制度至關重要。成功的企業管理者,一定擅長于借制度之力。分粥理論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傳統的思維去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套好的機制對管理者來說比自己事無巨細、事必躬親要有效得多。
二
經濟的發展和勞動效率的提高來源于人們通過分工和交易的形式實現的合作,人們之間的合作需要適宜的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經濟發展的首要保證。
制度是什么?經濟學家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蛘吒幏兜卣f,制度是構建人類相互行為的人為設定的約束。大到整個社會,小到一個企業之中,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常常是相互牽制乃至相互沖突的。如果只有行為主體的功利性計算,就會出現好事沒人做,壞事人人爭先的結局。為了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維持集體的生存和社會的秩序,人們無時不需要用制度去規范個體的行為?!颈疚挠芍袊咙c外腦智庫創辦主席羅衛國主編】——事實上,如果沒有制度提供的秩序,人類社會將仍然停留在霍布斯所設想的“一切人與一切人作戰”的叢林時代。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標準又是什么?第5種分粥制度是好制度,其原因是它與前四個制度相比,顯得既公平,又有效。而前四個制度,要么是如第1和第3個制度,有效率而無公平;要么是如第4個制度,有公平而無效率;要么是如第2個制度,既無公平,又無效率。由此可知,有效、公平就是好制度應具備的兩個基本特征。
企業管理的現實,遠遠比這個虛構的故事復雜得多。就分粥而言,所謂"有效",就是能方便快捷地實現分粥目的、解決吃飯問題。所謂"公平",就是所分的粥,對每個人都沒有差異。分粥的故事假設了在7個平等的人中分配既定成果這一前提。而企業管理中,更重要的是要把蛋糕做大。也就是,要求制度能提供一種激勵機制,促使人們相互合作去謀取最多的共同成果,同時又公正合理地分配所取得的成果,這兩者相輔相成,成為企業制度設計所追求的價值目標。
值得指出的是,制度4的例子讓管理者知道,民主雖然能保證公平,但有時不見得有效率。在有更好的方法可用的情況下,就不必非要用民主的表決程序。這就是說,作為具體程序形式的民主,其實也只是我們實現目的的一種工具。當然,這里說的只是表決程序層次上的民主。
三
一個問題是,好的制度由何而來?
政治規則決定著經濟規則,而政治市場遠非那種經濟意義上強調效率的市場。政治規則從來就不是按照效率原則發展的,它還受到當權者的自我利益、政治上的意識形態,以及其他觀念、文化方面的約束。在現實中,制度的選擇是一系列利益主體和觀念力量交易或博弈的結果。
故事中,七個人組成的小團體,在嘗試了制度1、制度2、制度3、制度4之后,終于能夠找到了一種好的制度5。一個重要前提,在于這是一個民主團體,他們對分粥中的不公平能夠議論、表達不滿,且對于如何改進能夠發表意見、民主協商。試設想在一個權利集中的組織中,一個專權跋扈的領導者把握了絕對的權利,分粥者由他指定,不管粥分得多么不公平(當然決不會虧待有權者)也不準提意見,誰膽敢提意見就會遭到打擊報復。這樣,富有激勵作用且公平高效的機制就永遠不會產生,組織也可能長期鎖定在一種無效率的狀態中,忍受低效率和停滯。
更根本、更基礎的制約因素是體制。好的體制是好的機制產生的前提。實際上,在有缺陷的體制下,即使仿效先進體制建立好的機制,也往往不能得到有效遵循而在執行中走樣。在企業中,這種體制主要表現為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是指有關公司控制權或剩余索取權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這些安排決定公司的目標,誰擁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風險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組成人員,包括股東、債權人、職工、用戶、供應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區之間分配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安排決定了公司的目標、行為,決定了在公司利益相關者中在什么狀態下由誰來實施控制,如何控制,風險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關公司生存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它是公司具體管理、分配機制形成的背景平臺。公司治理結構是當前我國企業改革與發展探討的熱點。西方企業界提出的利益相關者治理等理論,推動著公司治理理念的變化。建議企業經理人關注這些問題。這樣,我們對企業制度建設問題才能有更本質的把握。
【本文作者】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