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郁
人工智能助力科學家和企業家“雙劍合璧”
羅衛國:思想家——科學家+企業家+人工智能——碳中和
改變生活和賦能行業——是人工智能的兩大應用方向
很多人初次了解人工智能是源于2016年阿爾法狗(Alpha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的“人機對弈”。其實早在1997年的時候,IBM的深藍超級計算機就已經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從應用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可被分為運算智能、感知智能、運動智能和認知智能四塊內容。對弈主要涉及運算和儲存兩項能力,即“能存會算”的運算智能。
人類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發展出“能聽會說、能看會認”的感知智能和“能抓會握、能走會跑”的運動智能。由此,我們又提出了“能理解會思考”的認知智能的概念。所謂認知智能就是理解語言、表達知識、推理邏輯和最終決策,它幫助人類建立了新世界,包括建筑、藝術和各類知識。
“自然交互改變生活”和“智能學習賦能行業”是人工智能的兩大應用方向。自然交互讓機器擁有人類的交互能力,通過加強人與人、人與各種設備之間的交流,在各個場景中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智能學習讓機器學習教育、醫療、公檢司法等各類專家知識,讓它超過90%的從業者,達到頂級專家的水平,從而提升生產力。
元宇宙是目前很火的一個議題。它不是一個技術性概念,而是產業化、商業化甚至是資本化的概念。作為人工智能的場景承載,它實際上反應出“三個宇宙”和“三個世界”的對應關系:“現實世界”對應著“自然宇宙”,“心理世界”對應著“心智宇宙”,“虛擬世界”對應的是“數字宇宙”。
原來的宇宙中只有一種高級智能體,即人類,而元宇宙里會產生數字虛擬人和智能服務機器人兩類新物種,前者存在于虛擬世界中,后者存在于現實世界里。當然,不同類型的智能體學習到的東西也有所差異,比如人是感知、認知和運動/移動,智能機器人是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運動/移動。
人工智能可以帶給我們沉浸式的體驗。具體來說,它指的是感知層面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融合。要想在虛擬世界里實現沉浸式體驗,就需要借助全新的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和擴展現實(XR)技術,視覺語音的交互和數據手套等設備。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段相當長的過程。
從非智能設備及服務到智能設備及服務,交互的演變發展經歷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AIoT三個時代。在萬物互聯的AIoT時代,服務提供商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提供服務,而消費者則通過各種不同的智能硬件獲取服務。在這一階段,服務交付的方式以自然交互的語音、觸摸和視覺為主,以智能硬件為載體,在云端和終端達成融合。未來,隨著軟硬件一體化設備成為大勢所趨,下一代手機、智慧新能源汽車和家庭服務機器人等產品將占據大量的市場銷售份額。
科創企業需要科學家和企業家“——雙劍合璧”
在我看來,商業化的本質即用技術和產品解決特定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剛需和痛點。這類商品不僅可以滿足用戶價值、客戶價值,而且還具備商業價值。用戶購買產品和服務是希望能夠得到功能性或情感性需求滿足的心理兌價的。
舉幾個例子,如果從場景層面來劃分的話,家庭里滿足功能性需求的商品有錘子、剪刀等,滿足情感性需求的有看電影、玩游戲;在辦公室里,功能性的商品有電腦、打印機,情感性的則是培訓和社交;從通勤角度而言,功能性產品有汽車、自行車,情感性的需求是聽音樂、電臺等娛樂節目……
我們不難從中發現與情感性需求有關的許多東西都來自內容,而非功能。這是人類進入富裕社會后的必然,元宇宙的存在恰好可以填補此處的空白。無論是現實世界中的物體經過數字加工后變成了沉浸式體驗,或是人類心理世界想象的映射物所催生出的新應用,還是由計算機圖形學和語音合成等技術方式和手段所創造出的內容,都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密集“催化”。
以上一切都離不開創新,而它正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關鍵。如果沒有科學家對源頭核心技術進行系統創新,沒有產品經理和架構師對產品和應用進行創新,沒有企業家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就很難實現技術化、產業化和商業化的更新迭代和升級發展。
創新離不開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它需要人們追尋內心的召喚,和喜歡的人在一起開創激動人心的事業。數字智能時代對科創界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技術要盡可能多地取得廣泛的應用領域和場景,企業家需要具備整合不同技術且有一技之長的能力。
可以說,科創企業尤其需要科學家和企業家“雙劍合璧”的領航者,從而實現對商業化思路與持續研究思路的充分整合。只有這樣,才能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找到目標客戶,用產品創新、應用創新和微創新解決現實中的剛需和痛點,并且不斷滿足更多人在多元場景下的更多需求。
建立混合正交商業生態系統——是成功的關鍵
科創企業發展需要找準時機,具體來說可以分為“科學發現”“研究與工程”“產業化”和“通用化”四個環節。任何一項技術都是從科學發現開始的,科學發現注重理論性,需要你在實踐和推演中去發現底層邏輯。要想把科學發現轉化為有用的研究與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這一過程未必會帶來商業回報,也無法用市場規律來驅動。
產業化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技術爆炸的環節,只有等到技術快要能夠為用戶創造價值的時候,市場經濟才會發揮作用。資本在此時介入,就可能實現產業化,這就是所謂的“時機”。假如你們公司的技術具有顛覆性作用并且征服了整個市場,就可以坐穩整個新商業生態系統的“頭號交椅”。
當技術邁過技術爆炸的門檻之后,就進入了通用化階段。一旦全面普及,它將成為基礎性技術,之后接連產生的創新都是延續性創新。要知道,若是想在延續性創新領域里趕超巨頭簡直“難上加難”。所以一定要找準突破技術的時機,這才是科創的精髓所在。
閑暇研讀 @ 亮點課題
點(10)跨境電商課題組